讀書日
臺灣的都市氣候議題與治理

臺灣的都市氣候議題與治理

Urban Climate Issues and Governance in Taiwan

  • 定價:650
  • 優惠價:9585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553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為補足國內都市氣候治理研究之缺口,本書從經濟學、空間規劃、社會學與環境科學等角度出發,著重在都市氣候變遷之治理、減緩、調適與空間規劃等面向。以都市作為氣候治理單位,不僅因為都市是最消耗能源的區域,都市面臨的災害風險與脆弱度提高,還因為都市已成為氣候變遷關鍵的行動單位。
  
  全書有十二章,著重在以下三個部分:一是氣候變遷對於都市建城環境的衝擊,以暴露度與脆弱度分析都市面臨的環境風險;二是從社會經濟作用之領域分析都市氣候政策是透過哪些治理關係而被具體落實,並探討氣候變遷對於都市空間規劃的衝擊;三是分析都市可以透過哪些減緩與調適策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或改變土地使用情形。
  
  透過對臺灣都市空間規劃體制及氣候政策研擬之檢討,作者群對於臺灣都市氣候治理提出多項具體建議。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依姓氏筆劃排序)

王思樺

  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與區域規劃博士,曾任國科會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目前為中國文化大學都市計劃與開發管理學系專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興趣包括:地理資訊系統與空間分析、區域與環境規劃、氣候變遷調適與減緩等議題。

任家弘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曾任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助教,2008年起任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暨安全衛生中心與地理學系助理研究員,2017年起任職該校教學發展中心。研究領域為地形學、環境監測與地景保育。教學以電腦地圖學、計量地理學與地理技術為主要教授課程。

李叢禎

  美國康乃爾大學應用經濟與管理學博士,現任職於國立臺北大學經濟學系,並兼校友中心主任,為臺灣環境與資源經濟學會理事。曾任國立臺北大學全球變遷與永續科學研究中心執行祕書、學術副校長秘書。研究興趣為資源與環境經濟學、氣候政策、一般均衡分析。

周素卿

  現任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暨理學院副院長,甫卸任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位學程主任。研究領域包括:都市政策與治理、都市更新與再發展、都市氣候治理、參與式流域治理。

林俊全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地理學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理事長。過去25年來,主要研究以地形作用、地形災害、第四紀地殼運動、海岸變遷為主軸;延伸的應用領域則以地景保育、地質公園、國土監測等工作為主。

邱浩瑋

  天主教輔仁大學景觀設計碩士,現為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生。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研究助理、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教學及研究助理。主要專長為環境規劃、都市化與環境變遷研究、都市生態能量分析、環境空間分析、景觀規劃設計。

許耿銘

  現任臺北市立大學社會暨公共事務學系專任副教授、國立臺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兼任副教授、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兼任副教授。研究領域包括:都市與地方治理、危機管理、永續發展、氣候治理、民意調查、電子化政府。

彭信坤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區域科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系合聘教授。曾任中研院經濟所所長、中華民國「區域科學學會」理事長、「臺灣經濟學會」理事長、國科會學門召集人、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常務委員。曾獲「國科會傑出獎」與「教育部學術獎」。研究領域為區域經濟學、國際貿易。

曾俊益

  國立臺北大學經濟學系碩士,現為科技部研究計畫約聘助理。曾任玉山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專業人員、天主教輔仁大學經濟學系約聘助教與中央研究院研究計畫約聘助理。主要專長為金融風險管理(Financial Risk Manager, FRM),是Certified FRM Holder。

黃書禮

  現任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特聘教授,並兼全球變遷與永續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曾任臺北大學學術副校長。研究領域包括:生態土地使用規劃、都市能值評估、都市系統模擬,以及與全球環境變遷相關之都市與土地研究。

葉佳宗

  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博士,現為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助理教授。曾任財團法人環境資源研究發展基金會助理研究員、中國文化大學市政暨環境規劃學系助理教授。主要專長為都市生態學、景觀與空間分析、策略空間規劃。

盧鏡臣

  國立臺灣大學地質學系學士、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美國德州農工大學都市及區域科學博士。曾任職國家災害科技中心體系組,2011年起任中央警察大學消防系、防災研究所助理教授。研究領域包括:災害韌性、災後重建、氣候治理、風險溝通、防災演習。

蕭新煌

  現任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國立臺灣大學暨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講座教授、總統府資政。研究領域包括:環境運動與永續發展、亞洲中產階級、公民社會組織與民主化、臺灣與東南亞的客家族群認同。最新相關著作有《台灣地方環境的教訓:五都四縣的大代誌》(主編)(2015,巨流)、〈探析都市氣候風險的社會指標:回顧與芻議〉(合著)(2015,都市與計劃)。

蕭儀婷

  畢業於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與區域規劃碩士班,曾任中國文化大學市政暨環境規劃學系專任助理、中央研究院研究計畫約聘助理與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專任助理,曾參與科技部與中研院多項研究,目前在丹麥社團法人國際青年文化交流協會擔任國際志工。
 

目錄

目錄
序言
圖表目錄
作者簡介

總論 正視臺灣的都市氣候變遷:剖析與回應╱蕭新煌、周素卿、黃書禮

第一部分:現狀分析

第一章 臺灣的都市氣候變遷政策與行動:北、高兩都會區之分析╱盧鏡臣、周素卿

第二章 氣候變遷下的海岸都市環境╱任家弘

第三章 都市產業發展與CO2排放趨勢:北、高兩都會區之比較╱彭信坤、李叢禎、曾俊益

第四章 都市形態與家戶能源使用:對家戶運輸能源與住宅電力能源消耗之分析╱葉佳宗

第五章 水患潛勢區與社會脆弱族群之分布:北、高兩都會區之比較╱許耿銘、蕭新煌

第六章 氣候變遷對臺灣都市空間規劃的衝擊與挑戰╱王思樺、黃書禮、蕭儀婷

第二部分:政策芻議

第七章 由產業經濟觀點論國家與都市氣候政策╱彭信坤、李叢禎、曾俊益

第八章 氣候變遷下臺灣海岸都市的衝擊與調適方式╱林俊全

第九章 臺北都會區都市形態與住宅電力消費的分析與政策建議╱葉佳宗

第十章 因應氣候變遷之都市空間規劃政策建議╱黃書禮、王思樺、邱浩瑋

第十一章 地方政府氣候變遷計畫的治理特性:臺北、新北與屏東的案例╱周素卿、盧鏡臣

第十二章 都市氣候風險之人文社會指標及其治理對策:北、高兩都會區之比較╱許耿銘、蕭新煌

參考文獻

 
 

序言

蕭新煌、周素卿、黃書禮(本書主編)


  這本書是我們執行了三年的「都市因應全球氣候變遷的人文社會面向研究」整合型計畫的成果,能夠順利出版,確實有著難掩的興奮和集體成就感。

  這項計畫是由中央研究院永續科學中心所資助。計畫執行期限是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所以我們首先要感謝該中心的前、後兩位主任劉兆漢院士和王瑜院士對本計畫的支持。

  此一整合型計畫參與的研究同仁,為數共有11位,總計畫主持人為蕭新煌,分支計畫一(海岸地區都市發展的風險)的主持人是林俊全(臺大)和任家弘(高師大),分支計畫二(因應氣候變遷的都市產業與經濟轉型)的主持人是彭信坤(中研院)和李叢禎(臺北大),分支計畫三(都市化與空間形態變化對能源使用與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的主持人是葉佳宗(臺北大)和黃書禮(臺北大),分支計畫四(氣候變遷衝擊下所衍生的都市問題與對策)的主持人是蕭新煌(中研院)和許耿銘(原臺南大,現北市大),分支計畫五(空間規劃與氣候變遷的減緩與調適)的主持人是黃書禮(臺北大)和王思樺(文化大),分支計畫六(因應氣候變遷的都市治理)主持人是周素卿(臺大)和盧鏡臣(警大)。

  整個研究的宗旨是要在氣候變遷的社會科學研究領域中,凸顯現代都市治理的新典範,亦即將氣候變遷(溫室效應和極端氣候)納入都市治理的新挑戰和新內涵,我們可稱之為「都市治理的必要新體制」。

  本計畫團隊的特色是學術專長跨學科和參與機構跨院校。研究者學術背景包括社會學、經濟學、地理學、都市計劃和公共行政。參與的大學是北、南都有。三年的研究執行期間,我們不間斷地每三個月召開一次計畫會議,報告每個分支計畫的執行情形並彼此分享研究成果,這對加強各個分支計畫之間的整合,很有幫助。

  除了分支計畫主持人和協同主持人之外,所有的專、兼任助理也都與會,所以每次會議的人數都多達二十多人,氣氛可說相當熱絡。我們相信這種形式的計畫研討會議對助理和學生的研究能力和討論精神的增長,也應該都有裨益。從本書各章的作者群名單看來,就有三位合著作者是研究所學生的背景。

  本書除了總論之外共有十二章,從議題剖析和政策芻議各有六章。總論除引導出本書的分析和論述架構之外,還揭櫫臺灣都市氣候治理的具體建議,從都市的土地使用政策、產業與能源政策、社會回復力政策到制度和政策設計,都完整地涉及。這也是本書作者群對倡議和呼籲應立即建構臺灣的「都市氣候治理政策」急切想做出的貢獻。我們期待行政院能聽到我們的建言並儘速以行動來回應。

  最後,我們也謝謝臺大出版中心出版本書,以及在審查過程中的匿名審查人和「氣候變遷政策與法律叢書」系列的主編葉俊榮教授(現內政部長)對本書的重視。最後,我們要特別一提馬美娟小姐在三年計畫期間的優異助理表現,以及廖昱凱先生於本書編輯期間的協助,讓計畫圓滿完成和本書順利出版。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502456
  • 叢書系列:氣候變遷政策與法律叢書
  • 規格:平裝 / 532頁 / 25k正 / 14.8 x 21 x 3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二章 氣候變遷下的海岸都市環境(摘錄)
 
六、氣候變遷帶給臺灣的主要災害衝擊

 
(一)災害類型:洪災、坡地災害、海岸侵蝕
 
就臺灣氣候變遷的推估而言,主要可能發生的情況包括:(1)平均溫度上升;(2)降雨量及分布季節的改變;(3)颱風等極端事件的發生頻率增加;(4)海岸侵蝕。其中,降雨及颱風會影響到臺灣山區的降水量、土砂災害的發生,造成河道水量與輸砂情況的改變,進而影響到臺灣水資源的調配能力。而海岸侵蝕問題,則影響到臺灣海岸地帶的安全性,尤其是原本即已出現地層下陷的區域,海水面的上升會增加淹水的風險與受災的程度。以下簡述幾個臺灣在氣候變遷衝擊下,可能造成重大影響的災害類型:
 
1. 洪災:在目前臺灣降尺度氣候變遷推估下,臺灣的降雨量將增加,且有更加集中的趨勢。在這種情況下,洪水的發生頻率與規模將相對集中與頻繁,對於各地的防災與排洪系統的挑戰大增,必須增高應對洪水風險的能力。此外,頻繁的洪患發生也會使社會的調適能力下降,損及國家防災系統的復原能力。而在沿海地區,海水面的上升配上高強度的降雨,將使原本低窪易積水地區的排洪愈發困難,增加了受災的時間以及影響範圍。若再加上暴潮、颱風等極端事件帶來的額外衝擊,這些沿海地帶將因持續的受災,加上可能回復時間不足,會變成不適合居住。
 
2. 坡地(土砂)災害:臺灣的山坡地因為頻繁的降雨及多颱風地震,易發生各種坡地災害。這些坡地災害會在坡地造成土壤侵蝕,產出大量的土砂進入河道,並往下游輸送。在未來降雨量增加、雨量集中、極端氣候事件也增加的推估情況下,坡地災害發生的頻率與規模也隨之上升,這將對災害防治與調適體系帶來幾種衝擊。首先是發生水土複合型災害的情況增加。原本的山崩與崩塌物質堆積,再加上大量降雨後混合成為衝擊力更大的土石流,對山區河道沿岸帶來更多安全威脅;另外,每年增加的颱風數量,會使坡地災害在復原之前又復發,導致二次災害的風險及衝擊更為嚴重。最後,高強度的降雨將使臺灣山區發生大規模坡地災害的風險上升。如2009年莫拉克颱風的超高強度降雨,造成高雄市高屏溪上游支流荖濃溪與楠梓仙溪(旗山溪)流域發生嚴重的崩塌與土石流災害,使該區域有嚴重的生命財產損失。如何防止這種災害的發生,也是未來調適政策的重點之一。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21世紀的人生難題,線上解憂價,單本88折,二本85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截止加碼
  • 天下雜誌
  • 時報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