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參於天地之治:荀子禮治政治思想的起源與構造

參於天地之治:荀子禮治政治思想的起源與構造

The Confucian Quest for Order: The Origin and Formation of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Xun Zi

  • 定價:500
  • 優惠價:79395
  • 優惠期限:2024年04月09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 以政治思想史的角度切入,完整剖析荀子的政治思想淵源、構造及特色。
◎ 闡明荀子如何將早期儒、墨的倫理論辯,提升為分析國家社會原理的禮治論。
◎ 理解漢朝後中國國家體制的設計藍圖,必須從理解荀子禮治論開始。


  本書以「禮治」與「綜合」為切入點,闡明《荀子》書中政治思想的淵源、構造以及特色,並對荀子的生平、其文本的流傳以及戰國時代「禮」概念的發展等問題,進行完整且系統性的說明。

  作者將戰國時代的思想演變,分成以孔子至孟子的早期儒家與墨家思想為主要內容的「倫理論辯」階段,和以慎到、田駢等稷下學者與道家等戰國中、晚期思想為主要內容的「分析論述」階段,並主張荀子以「禮」概念綜合了此兩種思想潮流。經由闡述「禮」概念的各種功能,荀子將當時備受懷疑的倫理工夫之效能,以及過度抽象化的各種政治論辯內容,重新界定為每個人都能夠實踐的倫理準則;早期儒墨的「倫理論辯」,由此提升為富有分析國家社會原理的「禮治論」。而因為荀子的禮治論兼有豐富的倫理實踐意涵,以及分析國家社會的理論意涵,其後更成為漢朝建立國家制度與倫理基礎時的設計藍圖。

  經由作者條分縷析地說明,讀者當能對荀子的禮治思想有更深入的了解,進而掌握其整體面貌。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佐藤將之


  1965年生於日本川崎市。荷蘭萊頓大學漢學研究院博士。現為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先秦政治觀念、荀子哲學,和東亞比較思想史。著有《荀學與荀子思想研究:評析‧前景‧構想》、《荀子禮治思想的淵源與戰國諸子之研究》、《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以及多篇期刊和專書論文。
 
 

目錄

中文新版序
英文版序

導 論
第一節 二十世紀荀子研究之回顧與前景
第二節 本研究的構想

第一章 《荀子》文本與荀子的生平
引 言
第一節 《荀子》的文獻考察
第二節 荀子的生平
小 結

第二章 荀子思想的來源與稷下之學的思想活動
引 言
第一節 戰國時代的齊國與「稷下之學」的背景
第二節 「倫理論辯」:戰國前期思想的特色
第三節 「分析論述」:稷下思想的特色
小 結

第三章 先秦時代的「禮」概念之演變
引 言
第一節 中國古代「禮」的三種研究途徑
第二節 早期儒家「禮」概念的演變
第三節 稷下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禮」與禮論
小 結

第四章 荀子思想之結構
引 言
第一節 荀子思想中的「倫理論辯」特色
第二節 「動態」與「靜態」之荀子的「心論」
第三節 荀子的「統合」世界觀
小 結

第五章 荀子禮治論的建立及理想國家社會的實現
引 言
第一節 荀子禮治論之建立與其概念構造
第二節 「禮」之實踐與理想社會的實現
小 結

結 論
其他與圖表
參考書目
人名索引
詞語索引
文獻索引
佐藤將之的中國古代思想研究相關著作

 
 

中文新版序(摘錄)

  對日本學界有關戰國秦漢史相關的研究情況稍微有些了解的讀者,一看到「起源與構造」這樣的詞彙,應該會想起在1960年代──也就是筆者出生的年代──在日本東洋歷史學界相當流行的「中國古代帝國形成」論爭。此論爭原由西嶋定生對所謂「劉邦集團的特質」分析所掀起,而後由其論爭者增淵龍夫、木村正雄等學者的研究來推動「秦漢大一統」的政治、經濟以及社會特色之研究。後來,此整體研究假設和主要觀點對臺灣杜正勝的「編戶齊民論」、韓國的學者李成奎所提出的「齊民制論」等亞洲中國古代史研究也有了相當程度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日本1960年代以後的古代中國思想研究,在如上所述之「中國古代帝國形成論」的框架影響下發展,因此荀子思想的歷史角色也自然被由此「大一統國家形成的趨勢」之角度來詮釋。如此,由內山俊彥的見解典型地觀察出,荀子一方面被視為具有「預見秦朝的統一而提供此理論基礎」的思想家;另一方面,大部分的學者評估荀子的思想意義預設是「對大一統國家形成時的消極反應」。比較可惜的是,隨著日本對中國思想研究的衰退,迄今專門研究荀子思想的學者也幾乎呈現凋零的趨勢,導致荀子思想的這種消極形象一直沒有被修正。因此,筆者撰作本書的第一項任務,是檢驗近半世紀以來日本學者對荀子思想懷有的「現實面」或「被動面」的理解,同時也欲從政治思想史──尤其是觀念史──的角度,釐清荀子思想的來源及其整體思想的結構。這就是筆者選擇1960年代日本研究中國古代史學者常用的「起源與構造」這樣復古式主題的主要理由。

  耐人尋味的是,如筆者在導論所說,為了釐清上面所說日本學者半世紀以來對荀子的理解架構,筆者所引述的主要研究是陳大齊、韋政通、龍宇純等臺灣學界的相關研究成果。而遺憾地,在筆者大概完成本書底稿的2000年左右,臺灣學界對荀子思想的研究主流中,上述學者見解之影響力反而日趨降低;相對地,揚孟抑荀的觀點正在主導荀子研究的方向。

  回顧過去,從宋朝蘇軾〈荀卿論〉的嚴厲批判以來,傳統中國的知識分子多認為荀子身為韓非和李斯的老師,應該要對秦朝暴政的理論負責。在二十世紀以後,早期與胡適一起將哲學帶進中國文獻研究的馮友蘭語氣則較溫和一些,但在與孟子的比較下仍稱荀子為「現實一邊」(realistic wing)的思想家。爾後,臺灣學界隨著新儒家運動的崛起,對荀子思想的評估愈來愈負面。直到1980年代,《黃帝帛書》等馬王堆帛書的出土,掀起對所謂「黃老思想」的研究熱,也讓部分學者注意到荀子在整體中國古代思想史上的一些積極意義。

  相形之下,1990年代以後的西方學界,如美國,由於德性倫理學的崛起和John Knoblock《荀子》全英譯本的出版,讓西方學者開始掀起對荀子倫理思想的興趣,在1995年至2012年之間的西方中國思想相關學科中,有九位以荀子研究獲得博士學位,而且其中五本已經出版,可見近年來西方學界相當重視荀子研究。儘管如此,除了德性倫理學相關的主題外,目前這些歐美新進學者的荀子思想研究對於中文界的荀子思想研究之啟發,則相當有限。因此,筆者也期盼本書的出版,能夠使中文界的讀者,對1970年之前的臺灣學界和1990年以後的歐美荀子研究之相關成果,感到興趣。

  撰作本書的時期大概是在1997年到2001年之間,這意味著其內容從原書出版以來已經超過了十多年了。不過,迄今在中文學界,除了Antonio S. Cua(柯雄文)的Ethical Argumentation: A Study in Hsün Tzu’s Moral Epistemology一書之外,以外文撰寫的荀子研究之相關著作尚未翻譯出版,這樣的情況確實促使筆者盡快把這本書獻給中文讀者。不過除此之外,本書對中文學界的荀子研究,到底還會有什麼貢獻呢?本書的內容應該包括中文學界的荀子研究通常較少注意的三點特色:第一,對2000年左右的中、英、日三種語言的相關研究,有系統且詳細地評述;第二,在處理文本流傳問題之論述還包括「臺州刊本」流傳到日本以後的情形,此部分還反映了筆者最近進行的研究成果;第三,從方法論層次探討《荀子》文本能否代表其作者的問題,並且將之整理為五種看法。這是過去的荀子研究到今日都還未被充分注意的地方。藉由這些特點,筆者期盼本書呈現的有關「荀子研究」之多樣訊息,對開始研究《荀子》的研究生與青年學子,能夠提供一些幫助。

  本書仍保持著筆者2003年出版原書時之問題意識和理路,而此觀點即為筆者開始研究荀子思想的原點。關於2003年以後筆者對荀子的研究,請參閱筆者2013年出版的《荀子禮治思想的淵源與戰國諸子之研究》以及對相關主題撰寫的論文(在本書最後有附上相關主題之著作目錄)。由於在該書中完全沒有處理過文本流傳的問題,故筆者在此中文新版中補上了關於「臺州刊本」流傳到日本以後的情況之最新研究結果。

  希望本書對未來中文界的荀子研究能夠帶來一些助力。最後,對於深深認同1950至1970年代臺灣荀子研究之成就的筆者而言,能夠經由臺灣學界出版著作,將此中文新版提供給中文讀者,是莫大的榮幸與喜悅。

  懇請相關領域的學者及先進不吝指正!
 
佐藤將之
2016年8月
於日本大阪,關西大學南千里國際宿舍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501824
  • 叢書系列:人文研究系列
  • 規格:平裝 / 480頁 / 14.8 x 21 x 2.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四章 荀子思想之結構(摘錄)

第三節 荀子的「統合」世界觀


本章第一節闡述了荀子思想中的「倫理論辯」特色,第二節探討了荀子心術論中「動態與靜態」的雙重特點,本節則試圖釐清同樣構成荀子思想特質的「統合的論述方式」。荀子闡述思想的方式,傾向於將所能想像到的一切事物—物理界、自然界及古代社會的歷史—整合、融入自己生活時代的相關問題。如第二章所述,稷下學者關切社會機制和自然世界的運行,以及它們所以能順利運作的原理。荀子將稷下和道家說明宇宙與天人關係的解釋框架中,原本一個個看似單獨存在的事物、事實、現象,整合進一貫而系統性的論述中,使其成為彼此相關聯的整體。

第二項 時間、空間、萬物以及人類的統合:「一」(壹)與「統類」

在《荀子》、《莊子.天下》、《呂氏春秋》等先秦晚期文獻中,我們可以觀察出當時的思想家對戰國思想之統合與總結的各種嘗試。不過,應該沒有比荀子更進一步地從方法論層次,深入探討如何統合過去思想問題的思想家。荀子嘗試將事物、事實及現象整合進一貫的理論架構中,並且努力以合理的步驟達成戰國諸子思想之統合。不僅如此,為了達成此目標,他還使用了「一」、「統」以及「類」等專門術語,這些概念在戰國早中期的「倫理論辯」中幾乎都未曾見過。關於「一」,荀子使用「古今一也」一句多達五次,藉此表達人類歷史中存在著永恆不變的準則。正如《呂氏春秋》的〈執一〉、〈不二〉等篇名所示,重視「一」概念之整合功能,是戰國晚期思想中的普遍現象。因此,我們的重點,應該是要探討「一」概念在荀子的思想系統中,發揮了何種特別的作用。與「一」相比,「統」則似乎是荀子專用的術語。荀子在〈非十二子〉中批評子思、孟子為「不知其統」及「無類」,可見他對「統」概念的重視。換言之,荀子批評的重點並非在於子思、孟子的思想內容,而是他們的思想缺乏統合性或一貫性。下文,我們先闡述「一」(壹)概念在荀子思想中的特色,接著釐清「統」概念的意涵。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21世紀的人生難題,線上解憂價,單本88折,二本85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截止加碼
  • 天下雜誌
  • 時報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