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生態展
電影夾心爵士派

電影夾心爵士派

  • 定價:250
  • 優惠價:9225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200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 【譯界人生】陳榮彬:不瞭解就要搞清楚,這才是負責任的翻譯

    文/王昀燕2015年12月11日

    危險的友誼:超譯費茲傑羅&海明威 陳榮彬自2001年入行從事書籍翻譯迄今,譯作近40本,涵蓋文學、歷史、科普等領域。今年產量尤其驚人,《了不起的圖帕伊亞》《當金龜車尬上MINI:英德交流三百年》《林中祕族》《我們的河》《深淵居民》相繼問世,其論述小說家費茲傑羅和海明威之文學情誼的著 more
 

內容簡介

本書為《當電影遇上爵士》改版新書。

為什麼爵士樂與電影的淵源最深厚?
爵士樂的「聲音」跟電影的「影像」又有何緊密關聯?

  透過《棉花俱樂部》、《菜鳥帕克》、《黑潮麥爾坎》、《賭國風雲》、《樂士浮生錄》等40部不同類型的電影,讓您徹底了解爵士樂的類型與發展歷史。

  電影配樂大師伯納.赫曼(Bernard Hermann)曾說:「音樂是電影不可或缺的『接著劑』,幾乎和攝影一樣重要。」而與電影淵源最深厚的,就是「爵士樂」。

  從1927年的《爵士歌手》開始,「爵士樂」就成為電影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要素,甚至劇情與爵士樂壓根兒沒有任何關係,導演也不忘在電影中播放幾首爵士樂插曲。

  雖然,爵士樂總被人認定是雅痞與菁英文化的象徵,但爵士樂其實是美國南方文化在二十世紀初,經過長期孕育而發展出的一顆豐美果實。它象徵著潛藏在美國社會與歷史中的緊張關係——特別是有關種族的矛盾。它的音樂形式處處讓人感到驚奇,但是只有熟知其背景的人,才嚐得出箇中苦澀但絕美的滋味。

  為什麼光影可以揮發出「爵士原味」?爵士樂的「聲音」跟電影的「影像」又有何關係?浸淫、研究爵士樂十多年的陳榮彬,將帶您從電影的角度,充份品味、發現經典爵士樂的精采演出。

作者介紹

陳榮彬

  1973年生,政大哲學系碩士,目前就讀輔大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班,研究興趣為「非裔美國作家的爵士文學」與「文學批評」。曾任康寧醫專講師,長期於《都會搖擺》與博客來網路書店撰寫爵士樂評。譯作包括:《奴隸、電影、歷史》(左岸)、《永遠的都柏林人:喬伊斯的流幻之旅》(左岸)、《繪畫與眼淚》(左岸,曾獲選《中國時報》開卷十大好書)以及《隊友情深:紅襪四人組 最後擊掌》(遠流)。電子郵件信箱與MSN帳號:cooljazz73@hotmail.com,歡迎意見交流與指教。

 

目錄

前言  在光影中揮發的爵士原味:從電影的角度看爵士樂

第一部  大樂隊搖擺爵士樂(Big Band Swing):1920?1940
    ——屬於爵士樂的浮華年代

第一章  醇酒與爵士樂的日子
    ——追想「棉花俱樂部」(The Cotton Club)
第二章  美國中部的爵士風雲
    ——「堪薩斯情仇」(Kansas City)與爵士音樂史
第三章 名導眼中的爵士年代
    ——伍迪.艾倫的自傳電影「那個年代」(Radio Days)

第二部  咆勃爵士樂(Bebop):1945年以後
    ——戰後爵士樂的鉅變革命年代

第四章  如暴風一般席捲人間的咆勃爵士樂
    ——從「菜鳥帕克」(Bird)與「紐約,紐約」看美國社會
第五章  爵士樂手入侵歐洲
    ——亞特.布萊基(Art Blakey)與戴斯特.高登(Dexter Gordon)的歐洲電影經驗

第三部  酷派爵士樂(Cool Jazz)、硬式咆勃(Hard Bop)、「調式爵士樂」(Modal Jazz):1950年代
         ——爵士樂的第二次革命

第六章  「黑暗王子」的電影音樂語彙
         ——麥爾斯.戴維斯(Miles Davis)的「酷派爵士樂」、「硬式咆勃」與「調式爵士樂」
第七章 「酷派」中的浪漫天王
    ——史坦.蓋茲(Stan Getz)用薩克斯風征服影

第四部  融合爵士樂、前衛爵士樂、巴莎.諾瓦與靈魂爵士(Jazz Fusion, Avant-garde Jazz, Bossa Nova and Soul-Jazz):1960年代
    ——百花齊放的多元爵士年代

第八章  將搖滾樂收編旗下的「融合爵士樂」
    ——邁爾斯.戴維斯再掀風潮,爵士樂起死回生
第九章  突破一切禁忌的「自由爵士樂」
    ——歐涅.柯曼(Ornette Coleman)與約翰.柯川(John Coltrane)的銀幕身影

第五部  一九八○年代以後:爵士樂如何被融入電影中?
    ——「當代爵士樂」(Contemporary Jazz)、「後咆勃爵士樂」(Post-bop)、「民謠爵士」(Folk-Jazz)與好萊塢電影
第十章  橫跨爵士與流行樂壇的新勢力:電影配樂大師大衛.古魯辛的「當代爵士樂」
第十一章  「後咆勃爵士樂」與黑人爵士精神:如果你無法這樣玩爵士樂,那表示你不夠「黑」
     ——史派克.李的電影與爵士樂
第十二章  威斯康辛的天空下:吉他大師派特.麥席尼(Pat Metheny)的「民謠爵士」技法

第六部 爵士音樂史的尾聲?——一九九零年代末期風迷全球的「非洲-古巴爵士樂」(Afro-Cuban Jazz)
第十三章  古巴樂手的傳記電影:追尋哈瓦那的歷史記憶與音樂傳奇

 

前言

在光影中揮發的爵士原味:從電影的角度看爵士樂

陳榮彬

  為什麼光影可以揮發出「爵士原味」?爵士樂的「聲音」跟電影的「影像」又有何關係?且聽筆者娓娓道來,帶您從電影的角度看爵士樂。

爵士樂:一枚奇異而苦澀的果實

  「爵士樂」到底是什麼?關於這個問題,誰也無法提出一個能夠滿足所有人的答案,因為它並不是一種固定不變的音樂類型,而是一種在歷史中不斷發展,就像服裝時尚一樣變化多端的音樂,因此從「紐奧良傳統爵士樂」(New Orleans Traditional)、「搖擺爵士樂」(swing jazz)、「咆勃爵士樂」(bebop)、「酷派爵士樂」(cool jazz)、「融合爵士樂」(fusion jazz)、「前衛爵士樂」(avant-garde jazz)、「自由爵士樂」(free jazz),一直到八○年代才出現的「當代爵士樂」(contemporary jazz)或「跨界爵士樂」(crossover jazz),每一種不同類型都象徵著當時音樂家對於「爵士樂」的不同詮釋與看法。

  但是,如果要提供一個簡單定義的話,我們可以說:爵士樂是一種從「藍調音樂」(blues)與「散拍音樂」(ragtime)中發展出來的音樂,最早出現的爵士樂類型,則是「紐奧良傳統爵士樂」(註一)。廣義而言,爵士樂不只是一種音樂;爵士樂象徵著一種潛藏在美國社會文化與歷史中的緊張關係——特別是有關種族的矛盾關係。爵士樂所刻劃的,是黑人被迫害、殘殺的一頁血淚史,其中最為生動的,就是詩人路易.艾倫(Lewis Allen)所譜寫的歌曲,〈奇異的果實〉(Strange Fruit):
  
  白楊樹上掛著奇異的果實∕壯闊的南方,田園風光令人沉醉……木蘭花香,新鮮甜美∕突然傳來陣陣屍肉焚燒的氣味∕這是烏鴉啄食的果實∕被雨打,被風吹∕經過日曬腐爛後,從樹上下墜∕就是這顆奇異而苦澀的果實
  
  〈奇異的果實〉也是二十世紀三大爵士名伶之一比莉.哈樂黛(Billie Holiday)(註二)最膾炙人口的作品,1939年當她首度在紐約獻唱這首歌曲時,聞者莫不潸然落淚。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爵士樂其實是與美國黑人命運密不可分的。事實上,爵士音樂的發展史,也正好是美國黑人在社會中對抗各種歧視的歷史,爵士樂不但是他們宣洩心中怨恨的一種方式,更重要的是,爵士樂幫助他們爭取到尊嚴,讓他們的才華能夠受到部分社會人士的肯定(儘管不是整個社會)。
二○年代美國法律尚禁止黑人進入他們的屋內,但是卻有一群年輕白人寧願進入舊金山風化區當黑人樂手的學徒;1938年,當黑人還不能進入運動場的時候,號稱「搖擺樂之王」的白人樂隊領班班尼.古曼(Benny Goodman)卻能帶著泰迪.威爾森(Teddy Wilson,鋼琴家)、萊諾.漢普頓(Lionel Hampton,顫音琴手)等年輕黑人樂手到紐約市卡內基演奏廳舉行該演奏廳的第一次爵士樂演出;到了四○年代,當黑人還沒有辦法擔任職業運動球員的時候,迪吉.葛拉斯彼(Dizzy Gillespie)和查理.帕克(Charlie Parker)等人卻已經成為「咆勃爵士樂」時代的先鋒,同時也是許多白人爵士樂手追隨的對象。
所以,如果你要問「什麼是爵士樂?」,它是美國南方文化在二十世紀初經過長期孕育而生長出來的一顆果實,它處處讓人感到驚奇,但是只有那些熟知背景的人,才嚐得出其中的苦澀滋味。

爵士樂與電影——從「爵士歌手」一片談起

  被尊稱為「美國電影之父」的大衛.葛瑞菲斯(David W. Griffith)在現代電影史上有極大貢獻。一方面,他是第一個使用「交互剪輯」(intercutting)與「特寫」(close-up)等手法的美國導演,奠定電影工業在美國藝術史上的地位;另一方面,他也是第一個正式把「電影配樂」觀念引進電影的人。他在1916年的作品《國家的誕生》(The Birth of Nation)裡面,首次與音樂家約瑟夫.卡爾.布瑞爾(Joseph Carl Briel)合作,創作出美國歷史上第一部有配樂的電影。「音樂」與「影像」從此密不可分,音樂已經是電影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正如電影配樂大師伯納.赫曼(Bernard Hermann)所說的:「沒有音樂,幾乎不可能製作出一部電影。音樂可以說是電影不可或缺的『接著劑』,幾乎和攝影一樣重要。」
既然音樂對電影而言如此重要,那麼,與電影淵源最深厚的又是哪一種音樂類型?答案是:「爵士樂」。因為華納兄弟電影公司(Warner Bros)在1927年發行的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就是——《爵士歌手》(The Jazz Singer)。這部電影由當時的知名男星艾爾.喬森(Al Jolson)飾演男主角傑奇.拉賓諾維茲(Jackie Rabinowitz,後來化名為傑克.羅賓),他在飾演一名來自猶太家庭的歌手,父親是猶太唱詩班的「領唱」(cantor),但是他沒有依循家庭傳統,卻變成一位爵士樂歌手。儘管這部片的音樂並不是爵士樂,而是百老匯劇作家艾文.柏林(Irving Berlin)等人所創作的歌曲,但卻是頭一部把「爵士樂」當成題材的電影,也反映出當時爵士樂的流行程度。

  從《爵士歌手》開始,「爵士樂」就變成電影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了,有時候甚至主題劇情與爵士樂壓根沒有任何關係,導演也不忘在電影中播放幾首爵士樂插曲。實際上,電影與爵士樂之間建立聯繫的方式,大致上有以下五種:
1.電影中事件發生的年代與爵士樂的興盛時期相吻合,因此自然少不了爵士樂做為背景音樂。例如:《棉花俱樂部》(The Cotton Club)就因其背景為二○年代末期、三○年代初期的紐約市哈林區,而使用了大量的爵士樂;在伍迪.艾倫(Woody Allen)的作品《那個時代》(Radio Days)裡則是以二次世界大戰的美國為背景,劇中人物常常為了收聽爵士樂而守在收音機旁邊。
2.電影直接描寫爵士樂手的人生,甚至是由爵士樂手親自上陣演出,1986年的《午夜情深》(Round Midnight)就是一個實例。該部電影由薩克斯風大師戴斯特.戈登(Dexter Gordon)擔任主角,沒想到居然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的提名,在電影中插花演出的,還包括賀比.漢考克(Herbie Hancock)、湯尼.威廉斯(Tony Williams)、偉恩.蕭特(Wayne Shorter)與朗.卡特(Ron Carter)等人。《一曲相思情未了》(The Fabulous Baker Boys)、《曼波狂潮》(The Mambo Kings)等兩部片跟《午夜情深》一樣,都是虛構的樂手故事。
而安迪.賈西亞(Andy Garcia)主演的《情別哈瓦那》(For Love or Country)則是描寫古巴首席小號手阿圖洛.桑多瓦(Arturo Sandoval)叛逃古巴,投奔自由的真實過程;至於老牌影星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轉行當導演之後的第一部電影作品《菜鳥帕克》(Bird),也揭露了爵士樂手墮落沉淪的一面,敘述著薩克斯風大師查理.帕克(Charlie Parker)酗酒、嗑藥的糜爛生活,儘管他為爵士樂留下珍貴的音樂傳統,影響後世無數樂手,但在三十五、六歲就結束了短暫的一生。
3.有些導演在音樂上則剛好是爵士樂迷,例如伍迪.艾倫、克林.伊斯威特等人(這兩人不但是樂迷,在單簧管與鋼琴方面也已經具備爵士樂手的實力);黑人導演史派克.李(Spike Lee)更是把爵士樂當成黑人的文化特徵,因而在《爵士男女》(Mo’ Better Blues,或譯《愛情至上》)與《黑潮麥爾坎X》(Malcolm X)裡面都出現了大量的爵士樂。還有,如果不是很多人都看過克林.伊斯威特與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主演的《麥迪遜之橋》(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有誰會記得黑人歌手強尼.哈特曼(Johnny Hartman)那種充滿磁性的溫暖嗓音?
4.還有一種狀況,則是爵士樂手跨行充當電影配樂大師,例子也是屢見不鮮,其中包括:麥爾斯.戴維斯(Miles Davis)、昆西.瓊斯(Quincy Jones)、派特.麥席尼(Pat Metheny)、戴夫.葛拉森(Dave Grusin)、馬克.伊山(Mark Isham),以及法國的米榭.勒格杭(Michel Legrand)等人,都曾經發表過很棒的爵士電影配樂作品,例如馬克.伊山的《大河戀》(A River Run Through It)、派特.麥席尼的《心靈控訴》(A Map of The World)與戴夫.葛拉森的《黑色豪門企業》(The Firm),都是他們的代表作。
5.最後,則是從電影中看出爵士樂與拉丁美洲音樂的結合。例如《曼波狂潮》、《情別哈瓦那》與紀錄片《樂士浮生錄》(Buena Vista Social Club)都反映出爵士樂在古巴的發展;至於《緣來就是你》(Next Stop, Wonderland)、《黑人奧爾菲》(Black Orpheus)兩部作品裡面,則是充滿了慵懶舒適的Bossa Nova風味,是美國的「西岸爵士樂」(west coast jazz)與巴西的「森巴音樂」(Samba)經過結合之後的產物。

用電影寫下的爵士樂史

  透過上述各種不同類型的電影,筆者將帶著各位探訪各種類型的爵士樂,讀者也可以藉此了解這幾十年來的爵士樂歷史。有些讀者可能覺得爵士樂太過深奧,那是因為爵士樂牽涉到太多複雜的歷史文化因素;因此,筆者才會想到用這些電影來「改寫」或者「詮釋」爵士樂的歷史。這本書裡面所安排的章節雖然以獨立的電影為單位,但排列的邏輯則是按照爵士樂的歷史發展,每一種爵士樂的類型會提及三、四部電影,希望可以幫助讀者,透過電影來了解爵士樂的內涵,相信這是一種極為簡單而且又輕鬆的方式。
  
準備好了嗎?請你把這本書當成一間「爵士電影院」……電影即將上映!
  
2005年4月30日
於桃園.龍潭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8391796
  • 叢書系列:音樂館
  • 規格:平裝 / 232頁 / 16.5 x 21.5 x 1.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其他】2024采實電子書全書系:春暖花開‧享閱讀,參展書單書85折起、任選3本79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三采全書系
  • 歐萊禮社方展
  • 尖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