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讀裁讀儕的肚臍:秘密讀者Greatest Hits第1號

讀裁讀儕的肚臍:秘密讀者Greatest Hits第1號

  • 定價:450
  • 優惠價:7315
  • 優惠期限:2024年04月09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內容簡介

「唯有對爛作品有真正的憤怒,才能對好作品有真正的熱愛。」

  《秘密讀者》--
  一本引誘你誠實的文學書評誌,讓讀者逆襲,讓作者迎擊!
  在這裡,沒有名字,只有觀點;不看身分,只問實力。
  這場在文學擂台上的自由搏擊,你,準備好加入了嗎?

  從新詩散文小說評論純文學,到輕小說言情奇幻推理宮鬥BL遊戲……引爆文壇熱門話題刊物,線上匿名文學評論月刊《秘密讀者》紙本精選集隆重登場!

  精選年度最強11篇書評、三大讀者票選人氣專題、電子書別冊收錄20篇遺珠文章、評論者本名筆名大公開。週年強檔,一次滿足!

  Top1 破除愛情的二元論
  你怎麼知道怎麼「愛」?你想在轉角遇到哪種「愛」?在這個專題中,我們探討「文學中的愛情」──那些關於愛情的諸種文化模式,如何在每個人的心中種下「浪漫愛」的種子。從異性戀、同性愛、革命愛到熱血愛,今晚,你想要談哪一種戀愛?

  Top2 開學!體檢高中國文課本
  文學書不好賣,但有一種文學書每逢開學必定讀者爆量、銷量不敗,那就是「國文課本」。然而「國文課本」真的夠「文學」嗎?除了政治操作與教育意義之外,也讓我們重新檢視「國文課本」的文學成份吧!

  Top3 聽出版市場說話
  在出版不景氣的當下,各大通路的年終榜單到底告訴我們什麼訊息?看得見與看不見的書單,如何描繪出2013至2014年的台灣出版樣貌?四篇專文涵括實體/網路書店、編輯、作家的角度,爬梳市場銷售脈絡,也分析時事變遷和出版業自身改變的相互影響。

  讓我們一起給文學書評一個誠實的機會,傾聽更多關於台灣的、文學的共鳴。

熱情推薦

  唐捐(詩人、清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吳洛纓(金鐘獎知名編劇家)
  陳夏民(作家、獨立出版人)──專文推薦
 
  人渣文本(網路人氣部落客)
  焦元溥(知名樂評人)
  朱家安(「哲學哲學雞蛋糕」部落格格主)
  黃麗群(作家)
  黃錦樹(作家、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公開讚聲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秘密讀者編輯委員會


  《秘密讀者》──一份以文學書評為主要內容的電子書月刊,自2013年9月起,每月20日出刊,每期包含至少十篇以匿名發表的評論文章,以及編輯委員精心策劃的專題。透過「匿名」的投稿與審議機制,評論者的身分將完全保密。在這裡,沒有人情或輩份的壓力,只有身為「讀者」最誠實的文學感受,以最乾淨直接的書評文字彼此對話。

  如果你也相信這些事情,歡迎你加入《秘密讀者》。讓我們用「誠實」重拾書寫和閱讀,以及對於作家、作品勇敢熱愛、勇敢憤怒的那種純粹。

  編輯委員
  朱宥勳、印卡、李奕樵、杜佳芸、唐小宇、翁智琦、盛浩偉、黃崇凱、翟翱、蔡佩均、蕭鈞毅、謝三進、elek、Godwind

  《秘密讀者》網站
  secret-reader.com

  《秘密讀者》臉書粉絲頁
  www.facebook.com/AnonyReaders
 

目錄

#序
唐 捐|匿名之為一種生產
吳洛纓|除了扔在地上,你還可以……
陳夏民|反叛的殞落:在業配文綁架「書評」之後
朱宥勳|在缸裡放幾條怪魚

#精選書評
情愛不可恃:男人當怕《後宮甄嬛傳》
「出格」作為一種詭辯──讀張大春《大唐李白:少年遊》
「已被接枝、插種過的人種」:國民黨政權下的安全技藝、指導官,與我
倫理的包袱:讀黃錦樹《南洋人民共和國備忘錄》
當愛正面迎擊──讀鯨向海《犄角》
余華的第八天:讀《第七天》
中間狀態──關於《花街樹屋》的思索
那些「殺很大」的故事們──從《蒼蠅王》、《大逃殺》到《饑餓遊戲》
為什麼過於熱愛作家是危險的:商榷趙剛的若干陳映真小說論述
散文的體製,臺灣的面貌──讀王盛弘《大風吹:臺灣童年》的觀察與思考
治癒系的權力──相信自己,相信愛

#人氣專題

Top1 破除愛情的二元論
地表上最強浪漫愛
聖女能否避免成為番茄?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神主牌
同志文學中的「愛情想像」
如果前方依舊萬丈深淵

Top2 開學!體檢高中國文課本
國文,我不搶救你──課本編成與文學想像
這樣的第一本「文學書」──讀高中國文課本第一冊
業務員的告白──其實,你手上的國文課本是這樣來的……
只有這樣是不夠的!為國文課本加菜!
喔?原來你也在這裡──十三個國文課本的隱藏參數

Top3 聽出版市場說話
文學評論者的關注熱點
也許文學與世界正在對話,而我們沒聽懂
真實的勇氣
形式停滯之年:二○一三年臺灣小說的一種讀法
我們的福爾摩沙呢?

#尾聲
讓我們找地方聊聊文學

#關於「秘密讀者」
一個誠實的機會
徵稿辦法

【電子別冊】(掃描後摺口QRcode免費下載)

#專題精選
文學獎,能更合理嗎?——決審制度的批判
難道是資料庫攻略了我的心?
電玩情人夢

#書評精選
對倒──倒讀《小時代》
靜止在雨中的「我」:童偉格《西北雨》
上路與借道──吉田修一《路》
身份、回憶、歷史的失與尋──讀鄒文律《N地之旅》
站在原地,再一次拒止時間:朱天心《初夏荷花時期的愛情》
摩天輪與殺人魔:《零地點》的(反)文明論述
失投與準頭──在詩藝與現實關懷之間
迷走於往昔的少年湯姆:黃湯姆《文學理論倒讀》
在水一方──小論房慧真《河流》
集體記憶的縮影──黃碧雲《烈佬傳》
陳思宏與他的柏林熊庹
書寫攝影的問題——吳明益《浮光》
遠目人生格鬥技——讀唐捐《蚱哭蜢笑王子面》
科普書還是心得報告?——讀周芬伶《創作課》
內向的生命及其告白:讀言叔夏《白馬走過天亮》
地下室手記──評《白馬走過天亮》
多重的讀者期待難以滿足:評《泡沫戰爭》
 



匿名之為一種生產

唐捐|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者

  1


  文友相聚,縱談名家新人之近製,好惡分明,褒貶互見。座中火力誰最猛?金臂詩孩唐某人。其明日也,為某報作書評,揚威助賣,惟恐不及,雖有微辭,絕無惡聲。我因此知道自己的書評,只是一種文章。黻黼文章,飾也,社交也,戴上面具說話也。

  這是一個沒有惡聲的年代,彷彿領受了某大師的開示:「存好心,做好事,說好話。」我們常在私底下尖刻批評某名人堂大姐新寫路邊書之浮濫,某泰山北斗長流敘史之空疏,某老牌小說家、某碌碌詩人得某大獎之荒唐。一旦下筆評論,依然裝出一副梵音清澈、法喜充滿的樣子。

  當代之報紙書評,究竟表現如何呢?關於那種配合出版社行銷而來的宣傳式偽書評,就不必多談了。書評版裡雖不乏精采之論,但敘交誼、空讚歎、純聊天的文字,也還不少──我不相信這是認真的創作者所樂見的。而一流的書評家,是要比詩人、散文家或小說家還要稀罕。

  《秘密讀者》創刊之初,即高舉「誠實」原則,而自覺地採用「去名性」的操作。事實上,匿名或各種形式的轉名(化名、託名、偽名等),無論長久還是暫時,自從倉頡造字以來,始終是「生產文章」的一種重要方式。匿名,擾動了文字附著於作者的關係,製造了權力翻轉的可能。

  你是路人甲,沒人鳥你;一旦成了網友乙,卻彷彿抽離了現實身份(及其高矮胖瘦貴賤賢愚),「話語」成了一種新的身體。你看新聞引述「網友說」時,好像是引用孔曰孟云那樣頻仍而且流利。我們時代裡最腦殘白目的話語,都在這裡。最無拘無束、直指核心的見解,也可能來自這裡。

  還有一種體制化的匿名,也很無敵。在我生涯已接收過百篇以上,同時也生產了百篇以上這種審查意見書了。如我經驗,此間何止千人,那麼黑白沙粒早已聚成七層浮屠了吧?台灣最精采好看、最坦率中肯、最混蛋阿達、最尖酸刻薄的學術「評論」,或許都在這座秘密建造且持續增高的沙塔裡。

  必須去名,才能激出強力的「我」(多見解、有好惡,能作高下與是非之論斷,勤於指謬攻弱,敏於感受與回應,有時懷恨善忌、公報私仇,那樣的一個我)。具名,則無。這很理所當然,也很奇怪。像黃錦樹那樣的人,猛放其辭,作案何須戴頭套?(抺個綿羊油,或亦難免)可能不會理解我們身為「覆面子」的哀樂吧?

  當我說,匿名造成翻轉,言下不無讚歎,又不無哀傷。從前上官世家,廢話也是箴言,放屁都香,現在只能回家抱乃翁了。婉君自強,只要講得入理、扣到關捩,居然比什麼碗糕大師都更吸引人,這是一種權力鬆動。有人讀匿名審查書,歎曰:二軍審我一軍,外行評我內行。果如其言,這不也是一種脫序嗎?

  仔細想來,「匿名」並不能保證批評的深刻與精準,「誠實」也不能。(至於兩者之間,更沒有絕對的因果關係。)如果一個人識見有限,或判斷力薄弱,品味差。在匿名體制、在誠實態度的輔助下,亦無可觀。然而寧淺陋,不撒謊。滌除了繁文縟節與虛情假意的文章,本身即是功德。標榜誠實,或許也就批評了現存的書評格套。

  2

  每個時代都有新世代反覆崛起,他們的集結或聲張,大多先以「創作」為主。因為創作後面的美學思考或批評意識,通常需要更高階、漫長而艱難的形塑過程。世代之間,無論有意或無意,總須也總在進行著對話。但新世代在取法舊世代之際而能同時進行批評或反思且形諸文字者,並非常見。

  《秘密讀者》雖然是一份雜誌,但其實不無社團的意味。它擁有一群固定的編輯委員,每期卷末則會出現略有變化的「編撰名單」。許多期一路看下來,就能發現其間的重覆與變化。因此,個別篇章確實是匿名的,但整體而言,他們又是具有輪廓的「特定之一群」。

  我認識其中少數人,知道他們是富於思辯能力的年輕創作者。因此,我有時進行整體性的閱讀,由《秘密讀者》考察特定世代文學主體的癥候或狀態。我還曾給自己開立過一個題目:「太陽花世代的詩與詩學」。心中默默思惟,感覺時移勢轉,必有些我一時難以說清的板塊大變動正在悄悄醞釀。

  評論之發動,不再來自大型報刊主導者的邀約或策劃,而是由群組自行集結,發為一善思而能動的刊物型態。這樣內部同儕之相互砥礪,就更優先於前輩之認可或看重。也只有這樣,才能少些寃枉路,更快更強地建立自己的主體性。如硬要從歷史上尋一相近的案例,一九八○年代的《陽光小集》或稍近之。

  我的觀念比較保守,經常認為:一套美學體系的醞釀及轉移,總須較長的時間。因此後輩對前輩的美學抗衡,就像以迅速集結之義勇軍對抗運行有素之編制軍,常是以弱擊強。但找到後者個別的盲點與缺失,予以突破,取得局部的成果,就很有意義。逐漸積累,就能推動美學的遷移。

  現階段而言,我並不認為《秘密讀者》一定比主流報刊上的名家書評還要深刻,有些文章甚至同樣殘存著一些既有書評的格套以及粗疏的論證或見解。所以我才說,匿名未必就更加能夠說出什麼名堂,揭名也未必都傾向於敷衍。這不僅涉及主觀上的自我要求,更涉及客觀的形式條件。

  文學評論畢竟依靠學養、眼光、膽識與態度。素負盛名者(包含名學者和名作家)或許在前端上有其特出之處,但也未必。而匿名形式則有利於激發後端這兩個因素,從而逐漸養成觀點,乃至文體。因此,匿名只是不錯的輔助形式,並非書評的決勝點。

  但報紙書評的黃金時代是過去了。先不講報紙没落、網路崛起的老話。有實力的名家老手,似多抽身而去,大刊之權威漸降。世間既不重文化版面,主事者也不甚鄭重。二三流的作家學者充當文學獎評審或書評版主力,居然為常態。這就給予年輕評論者自行開闢新園地,去除權威形式之輔助,而以觀點取勝的契機。

  有些著名的學者,其實不懂創作。有些不錯的作家,根本就不會寫書評。書評就是與當下創作狀況對話。而所謂學術論文,則可以或可能繞著一個或數種理論團團轉,而無實際之評斷。真正的書評,從來都是直接進入書的內部,看重文本表現,懂得歷史脈絡,而又能樹立評者之主體性。

  

  《秘密讀者》作為一個「大讀者」,會呼吸,能喜怒,不僅使我們重新找到書評的活力,同時也展示了當代文學言談的新可能。創作者總應能「寫」又善「讀」,有詩,也有詩學。他能夠讀出(自己內在的)聲音來,讀而生產出文字來。在這個層次上,讀就是寫。

  有一種常見的說法,寫就對了(作品是老大),別說太多有的沒的(議論是第二義)。但我總覺得,不進行詩學思考就不是真正的詩人,不進行各種意義的「批評」,就不會有實質的創作。《秘密讀者》的能量,來自於他也就是「秘密作者」。因此,裡面自有這個世代充滿侵略性的「讀」法。

  「他」跳開了人情網絡的糾葛,去除書評的裝飾性,彌合了檯面下私議與檯面上行文的分裂。有時不太「禮貌」,頗有少年頑劣之風。譬如對名家的短篇小說評分,列出最好和最爛的排名。對人家評過的文學獎,再作「季後賽」之比拚。都頗有惹事生非的趣味。
  
  禮貌雖是本國之優良特產,不免泛濫,徒然維護了有害的秩序。其實,有禮相對容易,無禮有時更依賴不同於現狀的知識基礎、倫理反思、美學體驗之支撐。《秘密讀者》的部份專題有種捉到潮流的甜味,但多數專題都不避艱難,具有刺棘之力與探索之意。

  依我看來,「他」比當下主流的文學雜誌更「學院」一些,更愛且更會提出「問題」,並尋求解答之道。他的資本較弱,能請到的名家巨擘似乎較少。他擁有許多正在研究生階段或脫離未久的成員,寫出來的文字,或許並不圓熟沉穩,卻比許多學者的論文更像是「批評」,至少更勇敢、更真實。

  一個人的文學識力如何,試給一道題,限一千五百字以內說完。則平常好裝飾、善鋪衍、注腳連篇的老手反而易現窘態,無禮數而有見解的年輕寫手卻常能直扣核心。這就是書評所以不可輕侮,研究生可以勝過教授,而《秘密讀者》好看的原因吧!就此而言,他又比學院更具有「野性」。

  近幾年來最有趣的書評,恐怕都在《秘密讀者》,或者出自「他」的作者群。其中幾支最精銳之健筆,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美學系統或思維方式,甚至文體(書評作為essay之一種,也應看重筆調)。這些書評作者,與其說是匿名,不如說是「共名」,或者暫時去名。因為我想有一天,「名」就會跟上來。

  匿名是評論生產的一種手段,但往往只是過程。它的作用不過是「提醒」或「逼迫」寫者達到足以匿名、最好匿名的深度。(不然,你說得那麼溫順美好,何須匿名?難道是寫得很爛,怕人知道嗎?)匿名,意味著說者身分與所說話語的暫時脫勾,但從來不是主體的消隱,反而是主體之裸露。

  因此,這最終不是一樁秘密,而是一場公開的文學行動,朝向打破僵固的評價結構,更加直扣現時與此在。既是在揭示世界、社會、書本裡隱藏的秘密,更是熱衷於與人分享心中私藏的感應。因此,不斷以各種有趣的方式暴露自己的「秘密」,可能才是這位「讀者」真正的旨趣。

  (二○一五年一月寫於龍淵刀割泥室)

在缸裡放幾條怪魚

朱宥勳|《秘密讀者》發起人


  有一個經常被轉述、不知道真實性幾何的故事是這樣說的:有一個公司要空運觀賞魚,每次都大批大批死在運途中。後來,他們在魚缸裡面放入一條牠們的天敵,整群魚於是鎮日戒慎緊張,雖然偶爾也會被吃掉幾隻,但大多數都因而安然運抵目的地。

  如果說,《秘密讀者》自二○一三年創刊以來做了什麼,大概可以用「在缸裡放了幾條怪魚」來說明。一開始,我們提出了「誠實」的概念,為了改善文學書評迫於人情壓力而無法有話直說的處境,我們匿名刊載所有文章,讓有所顧忌的部分評論者暢所欲言。一年多來,針對許多名家新作最有力量的負評,都出自於《秘密讀者》,有時甚至是市面上唯一敢言的負評。此外,我們每個月都策劃一次專題,邀請對某一領域有所專精的評論者編寫,取向多元、開放,開發了許多傳統文學觀念桎梏外的新視點。除了本書收錄的三個「人氣專題」之外,亦有深度評析如「在邊上看海浪生態圈:中國詩人」專題、或發想新穎,討論電玩遊戲的「遊戲的敘事」專題、當然也有直截了當點評大批作品的「《短篇小說》排名賽」專題。

  不管是銳利的負評還是自由發散的專題,我們知道這是其他文學版面受限於各種結構因素,不能或是不願做的。但台灣文學這缸魚正在搖晃顛簸,再不扔點什麼下去嚇嚇人,恐怕迎接我們的會是安穩的死亡。這本《讀裁讀儕的肚臍:秘密讀者Greatest hits第1號》正是《秘密讀者》創刊第一年裡,最兇殘或最奇妙的幾條怪魚。這是從120餘篇評論當中,透過讀者投票、編輯團隊多次審議精選出來的26篇,篇篇鋒銳,而且不只認真處理純文學作品,也戮力細讀大眾文學;文字風格也隨評論者、評論對象而有多元的表現,既有純正而不玄虛的學術語言,也有熱血迸發但理路清晰的高聲談論。

  本書書名由三個關鍵字組成。我們希望能夠提倡敢於下判斷的評論風氣,讀者有話直接說,作者也能從真誠的意見交流中獲益,遂稱「讀裁」。而從編輯團隊到作者群,我們恰好都是二十到三十多歲之間的青年評論者、寫作者,已有相對完整的知識訓練和讀寫經歷,但包袱仍輕,還能放膽一拼,形成一輩「讀儕」。年輕世代的文學愛好者,長久以來被譏為「肚臍眼文學」,只關心私我情緒,依此邏輯,這本書大概也是我輩「讀儕」的「肚臍」書;然而諧音不等於同義,讀者讀過便知,本書評論在文學技藝、社會關懷和情感內核之間權衡遊走,對於世代之間的偏見,就用實際的書寫來釐清吧。

  不過,雖然這本評論精選集經過層層編選,仍有部分遺珠,在此推薦給大家。例如〈文學獎,能更合理嗎?——決審制度的批判〉(2013年1月號)經過嚴密的數據模擬,指出現行文學奬決審制度本身就是不公平的;而〈難道是資料庫攻略了我的心?〉和〈電子情人夢〉(2014年3月號)對電玩敘事的評析十分精到,可惜適逢318運動期間,未得到太多關注。我們會將這些遺珠文章,另外編成電子書版本的「別冊」,本書讀者可以徑自從本書提供的QRcode連結處免費下載。《秘密讀者》雖然是從電子書創刊,但一直持續思考實體書與電子書之間如何互動、共榮,本書「搭載」電子版別冊亦是此類嘗試的延伸。

  最後,雖然《秘密讀者》刊物本身的文章是匿名刊載,但出版實體書便是希望能夠和更廣泛的讀者、研究者對話。因此為了學術引用的便利性,經過作者首肯後,本書所有文章均會附上姓名或筆名。如果往後秘密讀者還能繼續出版實體精選集,也將保持此一體例。非常感謝前衛出版社願意給我們這個機會,出一本純粹由書評組成的書;也感謝鄭清鴻、陳夏民、羅珊珊、陳怡慈等一路上來給我們許多意見和幫助的前輩、朋友。我們會繼續培養奇怪的魚的。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8017726
  • 叢書系列:台灣文學研究系列
  • 規格:平裝 / 384頁 / 15 x 21 x 1.9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情愛不可恃:男人當怕《後宮甄嬛傳》
 
#蔡宜文
 
《後宮甄嬛傳》(以下簡稱甄嬛傳)電視劇在臺灣熱映,至今仍重播不斷。當然,演員的演技以及劇組對於細節的要求,讓這部電視劇可說是繼《金枝慾孽》之後難得之後宮劇經典,甚至有人寫劇評,就可以晉身暢銷作家的行列。而在這裡,我們將會以原著為主,來推論甄嬛傳何以造成如此的旋風。
 
七本甄嬛傳原著看完,我發現這七本的劇情盤根錯節,竟呈現出一種通俗女性革命教科書之感,當然本文無意討論流瀲紫惹人爭議的行銷手法或是書中隨處可見「致敬」歷史、紅樓夢跟張愛玲的痕跡。除去上述爭議,將甄嬛傳作為一個當代具有影響力的大眾文本,並不算對本系列的過譽,雖然就我個人的評價,流瀲紫目前書寫中的《後宮如懿傳》無論在文筆、結構以及劇情上都更成熟、完整,不過如懿傳畢竟尚在連載且其中心概念多半承接自甄嬛傳,本篇仍以甄嬛傳為最主要之分析對象。我在職場上,不只一次聽到較我年長的男性提到甄嬛傳一劇,並大肆抨擊其描繪女性勾心鬥角、教壞囡仔大小或是充滿了對於人性的不信任等等,前同事甚至直接告訴我:「我最討厭的就是這種戲劇。」就連郝毅博都要在老外看中國的節目中說自己還是喜歡溫柔的中國女人。甄嬛傳造成的效應包含了後續中國一些衛道人士對於此劇中「勾心鬥角」的批判,廣電局對於後宮劇的消極不鼓勵。是什麼,讓這群男人這麼怕後宮甄嬛傳?看完原著七本,我更加肯定,確實──
 
男人當怕後宮甄嬛傳。
 
是誰在「勾心鬥角」?
 
首先,讓我先從小說分類開始說起,一般書籍的分類中,必然會把甄嬛傳此類後宮小說放在愛情小說類,但我認為這完全不適用。甄嬛傳(以及與它同類的小說們)應以政治小說,而非愛情小說觀之,這七部當中唯一主角算是在談戀愛的部分,嚴格來講只有第一部、第二部極小的篇幅,除了第四部中後段、第五部前段篇幅較大外,其他即使是類似感情的戲分,也僅為爭寵的劇碼。後宮小說就是政治小說,裡面的女性爭的是寵,但同時也是權力──政治權力,也與自己家族的政治權力息息相關。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一本書的誕生,要攻略多少出版環節?一探出版業秘辛與編輯工作的甘苦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截止加碼
  • 天下雜誌
  • 時報全書系